11月15日,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《健康中国行动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30年)》。到2030年,我国将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,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将降至190.7/10万以下。
一系列防治目标列出:我国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,开展覆盖35岁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监测;倡导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,每6个月进行血脂、血糖检测,并推广个人血压、血糖定期自测,指导居民及时了解个人超重肥胖的状况。
近年来,我国心脑血管病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。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了一串国际领先:“我国在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领域,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。高场强磁共振的血管管壁成像、低场强磁共振在急诊的使用,也处于国际先进的位置。我国还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。”
“目前,我国绝大多数的心脏中心,在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和治疗效果方面,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。一些治疗关键技术的疗效、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。”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说,“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,我国高水平医疗服务也将普及到基层。”
方案写明了一些普及举措。比如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血压、血糖、血脂“三高共管”力度。到2030年,我国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%,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达到35%。我国还将探索冠心病、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。
我国还将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,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,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。到2030年,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可开展静脉溶栓技术。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立胸痛和脑卒中“急救地图”,切实提高救治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