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陈斌
城市喧闹中,宁静有时成了一种珍贵的“奢侈品”。普陀区以“降噪安民”为目标,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,让城市的“声环境”得到显著改善,其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。
普陀区针对群众身边的噪声问题精准发力。从接到居民投诉,到现场处置、整改方案的研究与实施,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。一系列看似简单却有效的措施,不仅解决了噪声扰民的实际问题,更让居民感受到政府部门的用心。全域摸排与科学监管是普陀区“降噪安民”的又一亮点。在广场、步行街、住宅小区等重点场所布设噪声监测设备,设定预警临界值并进行全天候动态监管,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,及时发现噪声源,让噪声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变为“主动出击”。“广场舞一件事”应用借助数字化手段,实现对广场舞团队和区域的全覆盖管理,使噪声监测从人工走向智能,提高了管理效率,有效破解了广场舞扰民这一老大难问题。多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为“降噪安民”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多方联合行动,明确各方职责,制定统一的社会噪声处置流程。无论是小区、医院、学校附近的喇叭吆喝,还是其他各类噪声污染,都能按照“劝阻调解—立案查处—给予治安管理处罚”的“三步法”有序处理。
然而,“降噪安民”之路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。在技术层面,应持续加大对噪声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,探索更多创新的降噪技术与材料应用。在公众参与方面,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市民对噪声危害的认识,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城市的和谐发展,离不开宁静的环境。“降噪安民”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范例。只有政府部门、社会组织与市民携手共进,不断创新治理方式,加强协作配合,才能让城市在发展的浪潮中奏响和谐的乐章,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宁静中享受美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