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呼吸的鱼
如今,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“互联网+”打通信息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仅方便了普通群众,也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。
近日,市民庄先生往新城船用品市场配送餐食途中,被窨井盖绊倒,遭遇了“飞来横祸”受伤入院。事实上,类似的窨井盖伤人事件在全国范围内也频频见诸媒体,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,因窨井盖设置不科学,管理不到位等引发的事故也常常能在网上看到。
不起眼的小井盖,背后关联到水、电、网、气等多个部门,任何一个环节缺少监管,就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公共安全。庄先生的遭遇也为我们敲了敲警钟。
厘清责任、确定赔偿主体固然重要,我们更应思考如何杜绝事故发生,共同守护脚下的安全。管理窨井盖往常多依赖于人工定期巡检或者热心群众报警,虽可基本达到常规管控,但并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解决问题,以防止坠井等意外的发生。
“大数据”异军突起,何不用在窨井的管理上?如今,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“互联网+”打通信息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仅方便了普通群众,也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。例如北京市启用的“五防”(防偷盗、防坠落、防移位、防震响、防跳动)井盖,在井口安装反光警示杆,当井盖发生移位或缺失,警示杆将自动弹起。长沙市实行编码管理模式,实时了解窖井盖位置、型号、水流方向等信息,做到“一盖一编号、一井一档案”。如今有些井盖还自带Wi-Fi功能,变为5G信号补充基站。这种新型井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井盖的使用理念,它不再只是地下管道口的覆盖物,而是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一部分,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更现代、运行更智慧、发展更安全。
城市的核心是人,城市里的每一处设施、每一个细节,都关乎群众的生活品质。舟山也不妨试试“智慧城市”的本领,早日能让每一口窨井都处于监管视野内,守护群众脚下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