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 毛洪亮
健康有活力的教育生态,是优质学校必备的基础条件,也是优质学校所呈现的普遍特性,而影响教育生态构建的,则是诸多的“关系”。
北京十一中校长李希贵曾言:教育学,首先是关系学。
学校里的“关系”,实际上是各类教育元素之间的关系,与教育所指向的育人目标引领直接相关,而这些教育元素的主体,则是“人”。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的理解,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、教育理想、教育情怀、教育温度,是决定教育“关系“能否形成良好循环的关键。不和谐的教育关系,必定会破坏教育生态,最终导致学校秩序混乱,管理成本增加,最终演化为教育教学质量下行,办学品质趋弱,既经不起当下的考验,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。相反,良好的教育关系,能增强人的幸福感,提高教育效果,推动办学品质不断上行。
和谐的师生关系
是学校教育的原动力
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原动力,也是优异教育品质的基本支撑。优秀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教师具备传道授业该有的高尚道德修养,心底里真正热爱教育这份事业,爱学生,承认学生有个体差异且尊重这种差异,并有足够勇气面对这种差异。
作为教师,应该能俯身倾听学生的诉求,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倾听的品质。对于教育的要求教师始终是和善而坚定,从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。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,为了学生面向未来学会学习,而非仅仅为了知识、成绩。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经常吼叫学生、侮辱学生,甚至体罚学生,并且不是个例和偶然现象,学生对教师的普遍印象是很凶,很不讲道理,对差生唯有惩罚,说明学校的师生关系已经严重恶化。在这样的学校学习,学生的心灵必定会受到极大伤害。即使当下可能表现不明显,但放眼未来,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和谐的家校关系
是学校教育的基石
社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,家长对孩子成功的渴求,自然会通过功利性教育需求的形式释放出来,并在社会中弥漫传播,再反向传导给学校,从而严重影响家校关系,导致学校无所适从,甚至不再坚定原有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。
家校关系是教育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,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,一旦家校关系构建不协调,教育的合力就无法形成,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。
优秀的学校,一定有健康、正向、积极的家校关系。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,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懂学习、会学习,懂生活、会生活,懂相处、会相处,懂幸福、会幸福,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。家庭教育,就是对“根”的教育,“心灵”的教育,只有“根壮”“心灵好”,才能“枝粗叶肥”。所以,学校必须要在家庭教育诉求与学生教育现实两个点之间找到平衡,通过常态化的反馈机制,引导家长客观分析学生动态变化情况;通过有效组织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,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,给予家长有益的教育指导,让家长明白并认同: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,而非把自己的理想交给孩子背负,让其争取所谓的“优秀”;真诚地倾听家长的各种心声,并经过专业的梳理,形成有效的建议和解决对策,既做到民主又不失专业,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追求。
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动不动就要让家长到学校,习惯性地把矛盾问题抛给家长,并在处理问题学生时,经常性让孩子停学反省,在与家长沟通中表现不民主,许多时候沟通是为了“赢过”家长,而不是“赢得”家长,或者把本来教师该做的工作扔给家长,甚至利用家校这种特殊关系为个人谋私利,这样的学校一定与优质是有距离的。
和谐的同事关系
是学校教育的沃土
同事关系包括三个层面,一是行政干部与教师间的关系,另一个是干部与干部间的关系,还有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。优秀的学校所表现的这三个关系都应该是健康融洽的,有良好的工作氛围,干部间谦谦有礼,干部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始终与学校所倡导的保持一致,在具体工作中始终起到引领作用。优秀的学校教师之间补位意识强,埋怨牢骚少,闲余时所谈多为学生和教育教学。如果一所学校随处都能听到教师之间、干部之间、干部与教师之间相互数落或诋毁,互不服气,对学校多有埋怨,这样的学校必定是人际文化出问题的学校,它也一定难以成为优秀有品质的好学校。
把握好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
每所学校都有培养学生的目标,要完成这个目标,就离不开课程这个重要的系统和载体。
课程主要分为两类,一类是国家规定课程,我们称之为国家基础课程,这是所有学校一致的课程。优秀的学校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解析力极强,一般最为显性的标志是学校有一套系统和优化的分层分类作业设计,这个设计至少能把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,作业的布置分层实施,作业量恰到好处,既解决广度,又把握深度,能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。此外,还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评价体系,能很好地检测每个层次学生对各个阶段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情况,较为精准地掌握学生整体的提升情况。
另一类是学校的个性化课程,这是地方或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而设计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。通常情况下,要了解这所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虚实与否,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色培养目标是什么?学校对个性化课程的开设,是否以培养目标为统领?学校在实施个性化课程的过程中,是否严格有序?是否有完善的评价和优化机制?如果一所学校仅仅是宣传有多少个性化课程,却无实施、管理、评价和优化的实际过程,那么这个课程就是虚无飘渺的,或者说是效度严重缺失的。
窃以为,优质的学校都是通过一丝不苟的课程设计、实施、评价和优化来逐步形成课程文化,进而影响学生,并且过程极其关注学生的健康和获得感。
把握好保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
古语有云: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后勤保障与教学一线不仅仅是简单的支撑与被支撑关系,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学校后勤保障服务更应该缜密思考,服务为先,处处体现主动为教学一线服务的理念,同时兼顾前瞻性。优秀学校的后勤保障与教学一线是有非常明确的工作流程的,后勤保障往往始终走在教学一线需求前列,而非跟随其后,它充分体现了一个“先”字,一个“细”字和一个“诚”字。
同时,后勤保障部门始终将“安全“视作底线,严守不懈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可以从以下细节去了解后勤管理的品质:门卫的管理是否有礼有序?校园环境是否整洁?绿化是否修剪到位?卫生间是否干净无异味?食堂后厨操作人员是否按规范着装?餐饮所用材料摆放是否整齐有序?教室的灯光是否明亮?教学仪器是否新型好用?后勤保障人员是否礼貌亲和?学校各类实施有无明显的破损?
如果一所学校校园无序,环境不洁,后勤人员操作野蛮且不规范,一线教师和学生多有抱怨,安全小事故频发,这样的学校,也是很难成为优秀学校的。
一所高质量、品质优的学校始终让人羡慕,也始终让人敬佩,理清生态内所含重要关系的逻辑,尊重规律,锲而不舍地把这些关系理顺理好,让它们之间和谐共存,就会愿有所成,希望至美。
照片由本人提供